国人说人阴毒,谓之“蛇蝎心肠”,说人贪婪,谓之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。然则毒蛇易寻,而贪婪的吞象之蛇却只能在传说中去找。今天要为诸位介绍的,便是《山海经》中可以吞象的巴蛇。
《山海经》: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君子服之,无心腹之疾。其为蛇青黄赤黑。一曰黑蛇青首,在犀牛西。
山海经中的巴蛇,一说是青黄赤黑四色,一说则是黑身青首。无论色彩为何,它们都必是体型庞大的恐怖巨兽,故而能够以大象为食。不过如此巨大的食物,它们花费三年时间才能消化完毕,将其骨头排泄出来。据说食用巴蛇之肉,则可以治疗心腹的疾病。
《江记》:羿屠巴蛇于洞庭,其骨爲陵,世称巴陵。
巴蛇的与巴陵(即今日之岳阳)有着密切的联系。按《淮南子》,唐尧之时,洞庭一带有修蛇为祸,屠戮生民,于是尧派遣后羿斩修蛇于洞庭之畔。此修蛇便是巴蛇。《江记》云巴蛇之骨堆积如山陵,故后人将该地称为巴陵。按此说,巴陵之名来自于巴蛇。《山海经》中,巴蛇的记录与孟涂司神于巴的记录颇为接近,故巴蛇应为巴地之神蛇。巴蛇至洞庭应该是巴人侵入楚地的暗喻。
《传奇》:宝历中,有蒋武者,循州河源人也。魁梧伟壮,胆气豪勇,独处山岩,唯求猎射而已。善于蹶张,每賷弓挟矢,遇熊罴虎豹,靡不应弦而毙。剖视其镞,皆一一贯心焉。忽有物叩门,甚急速。武隔扉而窥之,见一猩猩跨白象。武知猩猩能言,而诘曰:与象叩吾门何也?猩猩曰:象有难,知我能言,故负吾而相投耳。武曰:汝有何苦,请话其由。猩猩曰:此山南二百馀里,有嵌空之大岩穴,中有巴蛇,长数百尺,电光而闪其目,劒刃而利其牙。象之经过,咸被吞噬。遭者数百,无计避匿。今知山客善射,愿持毒矢而射之。除得此患,衆各思报恩矣。其象乃跪地,洒涕如雨。猩猩曰:山客若许行,便请挟矢而登。武感其言,以毒淬矢而登。果见双目在其岩下,光射数百步。猩猩曰:此是蛇目也。武怒,蹶张端矢,一发而中其目。象乃负而奔避,俄若穴中雷吼,蛇跃出蜿蜒,或掖或踊,数里之内,林木草芥如焚。至暝蛇殒,乃窥穴侧,象骨与牙,其积如山。于是有十象,以长鼻各卷其红牙一枝,跪献于武。武受之,猩猩亦辞而去。遂以前象负其牙而归,武乃大有资产。
唐人《传奇》亦演绎过巴蛇吞象的故事。说是唐宝历年间,河源猎人蒋武遇到一猩猩骑白象来访,询问之下,得知白象一族经常被山南二百里外的巴蛇吞食,饱受其苦,听闻蒋武箭术了得,因此便请通晓人言的猩猩前来做翻译,邀蒋武射杀巴蛇。蒋武见白象泪如雨下便动了恻隐之心,将弓箭淬毒,骑着白象往巴蛇洞穴而去。最终蒋武不负众望,一箭射中巴蛇的眼睛。巴蛇中毒后挣扎至天黑方才死去。其后便有十头大象各卷一支红牙献给蒋武,蒋武因此暴富。这则传奇故事大抵是以《山海经》之狌狌知人名、巴蛇食象为蓝本。其中山客心怀侠义而群象知恩图报,猩猩如博学多识之世外高人,这些设定具有典型的传奇特色。
《玉堂闲话》:有人游于瞿塘峡,时冬月,草木乾枯。有野火燎其峯峦。连山跨谷,红焰照天。忽闻岩崖之间,若大石崩坠,轰磕然有声。遂驻足伺之,见一物圆如大囷。䃂至平地。莫知其何物也。细而看之,乃是一蛇也。遂剖而验之,乃蛇吞一鹿,在于腹内。野火烧然,堕于山下。所谓巴蛇吞象,信而有之。
《玉堂闲话》记载:有人游瞿塘峡时,见山中突生野火。由于山火所迫,一条巨蛇坠下山崖,盘团而死。剖开其腹,其中还有一只完整的鹿尸体。瞿塘峡属于巴地,这巨蛇自然也是巴蛇之类。所以其人不禁感叹:“看来巴蛇吞象的故事是真的呀!”